(1)PI: 马根山、汤成春、冯毅、张晓黎、魏芹
(2)科室概况: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成立于1963年,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其规模、医疗、实验和教学水平已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和要求。现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首批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卫生部首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教育部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2013分别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佐治亚医学院建立学术联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科室有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讲师(主治医师)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归国留学人员12人,22人拥有博士学位。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6人,进修生30余人。
心血管内科专业设置有门诊、病区、胸痛中心、心脏介入中心(导管室4间)、超声心动图室、心电图室、心脏功能检查科室(包括电生理室1个,无创功能性检查室各2个)、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功能单元。其中门诊常见病种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性疾病等结构性心脏病等。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的需要,心内科开设普通门诊、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专病门诊、专家门诊及高级专家门诊。现年门诊患者人数在63000人次左右。心血管内科设有病区四个,床位172张,其中包括危重抢救监护病床12张,主要治疗病种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性疾病如冠心病、难治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性疾病、大血管疾病等,现年住院患者约6000人次左右。心内科拥有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包括心电图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吸引器、无创呼吸机、血糖仪、心梗指标定量检测仪、微量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便携式心脏超声诊断仪、血氧脉搏仪、运动平板、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电生理刺激仪、64-导电生理记录仪、血管内超声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系统、24小时动态心动图监测系统、ACTⅡ检测仪、造影注射系统等。我院的辅助科室包括临床检验中心、病理科、放射科、中心实验室等,能准确检测医学常规项目及某些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特殊项目,如:心脏磁共振成像、肺动脉CTA、肺血管CAT、大血管CTA、冠脉CTA、药物基因检测、细胞学、病理学、血肌钙蛋白、脑钠肽及其它相关检测等。
超声心动图室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现隶属心内科,承担全院门诊、病房、急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诊断工作。目前拥有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分诊及巡回护士1人。现拥有心脏超声诊断仪4台(其中含有成人经胸心脏超声探头4枚、四维经胸心脏超声探头1枚、经胸小儿心脏探头2枚、二维食道心脏超声探头1枚、四维食道心脏超声探头1枚、幼儿食道心脏探头1枚、血管探头1枚)及便携式心脏超声诊断仪2台及GE Echo PAC临床工作站软件系统。常规开展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多巴酚丁胺心脏超声负荷试验、经食道三维心脏超声检查等。目前平均月诊查量约2500人次,其中包括江北院区约500人次。此外根据患者及临床工作的需求,开展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及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心脏超声引导及监测、左心耳封堵术及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等新开展的介入治疗术中经食道心脏超声引导及监测。本科室拥有先进的Echo PAC临床工作站软件系统,可进行心脏超声的临床科研,进行数据的脱机分析。同时超声心动图室也参与了全院的临床药物验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职工培训、实习生及进修生带教、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实习等相关教学工作。
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马根山教授是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冠脉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教兴卫”医学领军人才及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药品定价委员、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现代医学》、《医学研究生学报》编委等多种医学期刊编委和特约编委。
本科室在马根山教授的带领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等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均取得显著成绩,冠心病诊治特色明显。1992年在省内首批开展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近五年完成CAG 1.9万例、PCI 6千余例。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及压力导丝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内斑块旋磨术、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治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介入治疗。自2015年11月获卫生部批准成立胸痛中心以来,AMI病人救治时间(D2B)明显缩短。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特色与技术优势:
一、冠心病治疗关键技术:1、经桡动脉途径AMI的急诊介入治疗技术。2、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及抽吸导管治疗AMI。3、旋磨术联合支架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4、切割球囊及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5、IABP支持下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6、多技术联合治疗冠脉开口分叉病变及CTO病变。7、IVUS、OCT、FFR辅助冠心病诊治。
二、心血管影像学关键技术:常规开展64排CT、心肌核素显像、MRI、多巴酚丁胺心脏超声负荷试验、经食道三维心脏超声检查、CAG等心脏关键影像技术,主编《心血管病影像学诊断临床关键技术》。
三、心血管临床路径应用:建立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ACS优化治疗策略。常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路径工作。
四、冠心病合并症的器械治疗:1、合并心功能不全的CRT、CRTD植入辅助治疗。2、合并房颤的左心耳封堵术。3、合并主动脉瓣狭窄的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
五、AMI干细胞替代治疗。
基础研究方面,近五年来在15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基金资助下,围绕冠心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临床诊治,展开基因、蛋白、细胞、个体及影像示踪等多层次研究,形成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冠心病相关基因与易感基因的发现和筛选;2、冠心病相关重要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3、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4、心血管分子影像学研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28篇,其中SCI收录23篇,国际会议摘要收录26篇,中华系列杂志11篇,其他核心期刊68篇。
本专业近三年共承接药物临床试验8项,器械临床试验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