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

日期:2019-08-14

(1)PI:邱海波、杨毅

(2)科室概况: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重症医学科之一,1998年成为江苏省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成立东南大学急诊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同年被评为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并以优异成绩通过每年年度审核。200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成为江苏省第一家危重病专业护士的实习与培训基地。2010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和卫生部联合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科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更是全国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江苏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医学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是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救治诊疗平台。

重症医学科是以重症医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专门从事重症患者救治的专业化队伍的临床基地。重症医学科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衰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和脑保护、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严重多发生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症患者。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形成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诊治为核心的专科救治体系,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现有床位60张,配备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仪、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电阻抗断层扫描(EIT)等国际的先进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及体外膜氧合(ECMO)、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NAVA)、有创/无创呼吸机等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常规临床诊疗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术、心脏电复律及除颤术、各项穿刺技术(胸腹腔穿刺、胸腹腔闭式引流术;腰椎穿刺术)、亚低温治疗、合理氧疗、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应用、气溶胶吸入技术、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具有领先性的特色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吸痰术、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血液净化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经皮穿刺胃/空肠造瘘、经皮组织氧监测等技术。

重症医学科具备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学科现有临床医师17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3名。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被聘为卫生部职称考试出题和审题专家,组织主编《ICU主治医师手册》成为卫生部职称考试指定用书,主持编写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10多部重症医学领域指南;学科6位医师承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师资和学员资质培训。护士长为江苏省护理学会危重病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护理组委员,具有江苏省专科护士培训师资,担任江苏省护士长规范化培训带教护士长。近3年担任重症医学年会护理版块讲者,具有较全面的临床技能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自创立以来就走在国内重症医学发展的前沿。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1999年起获得历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作为东南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基地,本学科培养了大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1名,60人获得硕士学位,2003、2004年、2008年毕业论文分别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生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20名,12人获得博士学位,为省内外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学科辐射能力不断加强。为提高重症医学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质量,十多年来,学科每年招收3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和数十名专业护理人员前来进修学习。近十年来,已接受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进修医生数百名,其中半数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各学员回原单位后成为危重病救治中的骨干力量,为促进重症医学发展提供了优势平台、做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单位和江苏省重症医学的主任委员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江苏省的重症医学发展高地,在重症患者的救治学术方向和临床救治技术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中,本学科是江苏省临床救治的组长单位,也是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重症患者救治的卫生部专家组副组长或成员单位,在突发公共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近三年承接药物临床试验2项,器械临床试验1项。